“一拖多”基金經理所管的一系列產品中,哪一只才會吸引公募內部資金的重倉?答案是高彈性。
隨著股票市場情緒的逐步升溫,許多公募內部資金也開始加大自持基金,而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不同產品間,出現業(yè)績的強弱懸殊,往往呈現內部人“重倉”的那一只業(yè)績更好。對此,業(yè)內人士認為,這種現象與不同產品間的風格差異有關,當前機構選基思路重視產品風格的進攻性,此前市場出現多只基金回歸保守策略后的清盤現象,也凸顯出市場對權益進攻策略的期望。
自家人持基產品業(yè)績?yōu)楹胃茫?/strong>
北方一位基金經理管理兩只消費行業(yè)基金,其中一只消費行業(yè)基金的持有人包括基金經理本人、基金高管以及基金公司自有資金,定期報告顯示,截至今年二季度末,基金經理等人員合計持有份額1200萬份,份額占比達5.47%,基金高管持有份額約39萬份,基金公司自有資金持有份額約1000萬份,份額占比約4.4%。
相比這只被自家人“照顧”的產品,另一只消費行業(yè)基金披露的信息顯示,截至今年6月末無自家基金經理、基金公司的份額持有。然而,這種持有份額的親疏有別,也體現在同一基金經理的業(yè)績差異上。
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,截至8月1日,這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兩只消費行業(yè)基金,已形成超30個百分點的業(yè)績差異,被自家人照顧的產品年內收益率達到44%,而另一只年內業(yè)績僅約12%,盡管它們在同一行業(yè)賽道,也為同一基金經理。
同樣的情形,也出現在華南一位基金經理身上。他截至目前總計管理的兩只產品,其中一只產品年內收益率超過50%,基金管理人所持有的基金份額占比超過六成。而另一只產品則缺乏公募內部資金重倉,該產品的年內收益不足25%。
自家人重倉基金份額的現象,與基金業(yè)績的強弱聯(lián)系,令人印象深刻。上海一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兩只產品中,其中一只基金產品約99%的份額來自自家基金公司,年內收益率接近25%;而另一產品則無此待遇,年內收益率不足10%。此外,北京一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兩只產品中,被自家人持有的基金,年內收益近60%,而另一只沒有自家人投資的基金收益不足9%,兩者差距超過50個百分點。
內部資金選基重視合同風格
基金經理和基金高管的自持與否,為何對同一基金經理所管產品形成較大的業(yè)績影響?
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,與基金內部自持產品的保守策略不同,最近一年來公募對市場的策略明顯重攻輕守,基金經理與基金高管對基金產品的自持,更加偏重具有業(yè)績進攻性的產品。前述列舉的基金內部資金持有的產品,清一色具有此類特點,甚至同一基金經理所管兩只消費行業(yè)基金,也具有風險高低的差異,而基金經理、基金高管均選擇風險與彈性更高的產品。
以北方一位基金經理所管兩只消費基金為例,被基金經理、基金高管等內部資金持有的基金產品,在基金合同上可將不高于50%的倉位投入港股市場,該只消費行業(yè)基金因此具有更高的風險收益特征,截至6月末,該消費基金持有的港股倉位為32%。而被內部資金“漠視”的另一消費行業(yè)基金,在產品合同上并不包括港股市場,其全部股票倉位截至6月底均覆蓋A股。
此外,華南一位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多只產品中,基金內部資金選擇買入的對象也是策略更極端、風險更高的產品,該產品前十大重倉股倉位比例為35%,截至6月末的港股倉位約40%,截至8月1日的年內收益超20%。
而這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另一只產品,并未吸引自家基金公司持有,這或許與產品的保守策略有關,該基金前十大重倉股合計倉位不足20%,策略相對分散與保守,且該產品也無任何港股倉位,這使其在業(yè)績彈性層面遜色不少。
“某種層面上看,是基金公司內部先判斷市場的方向,然后判斷哪些產品對應這種趨勢,在同一位基金經理所管產品的進攻與保守之間,公募顯然選擇了進攻,從而形成內部資金介入的基金業(yè)績更好的印象?!鄙钲谝晃换鸸救耸空J為,當前市場的信號明確,專業(yè)機構投資者更加看好進攻性產品。
公募進攻性策略符合市場趨勢
因產品風格與策略變化,導致的基金產品清盤或重生,也體現出機構資金在科技創(chuàng)新、權益市場向好背景下,更加注重進攻性而非保守。
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,過去12個月內,公募市場多次出現基金產品降低股票倉位,回歸保守策略后產品資金規(guī)模大幅度流出,最終黯然清盤的現象,甚至有基金產品因降低股票倉位比例,變成偏債型基金后,導致90%的資金規(guī)模被機構投資者贖回。
在機構持有人不滿基金產品風格變成保守的同時,一些原先預計將面臨清盤風險的低風險產品,在增加股票倉位后卻迎來生存奇跡。去年一季度,深圳某公募對一只偏債產品實施基金經理的變更,由偏股型選手擔任基金經理,之后,這只偏債產品的股票倉位,從原先的1%一度躍升到87%,吸引大量資金涌入,避免產品清盤風險。
公募內部資金選基青睞高風險高收益產品,也體現市場的大勢所趨。前海開源滬港深龍頭精選基金經理楊德龍認為,從經濟轉型的角度來看,大力發(fā)展新的生產力、推動科技創(chuàng)新企業(yè)發(fā)展是既定的國策,人形機器人、芯片半導體、創(chuàng)新藥等科技創(chuàng)新板塊大幅上漲,已形成了較強的賺錢效應,大量的居民儲蓄需要尋找新的投資出口,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大轉移,帶來了更多增量資金,也推動了市場重心進一步上揚。
責編:王璐璐
排版:劉珺宇
校對:呂久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