證券時報記者 魏書光
近日美債遭遇大拋售,讓更多投資者懷疑美國債務的可持續(xù)性。當前,美國一年的利息支出超過了1萬億美元,當更多外國資本逃離美國國債市場,美國政府試圖以所謂“對等關稅”帶來國際收支改善,可能會加速美元信用的崩塌。
過去美國國債一直被認為是無違約風險資產(chǎn),并且很長一段時間內(nèi)是全球流動性最高的資產(chǎn)。但是,隨著近年來美國聯(lián)邦政府債務規(guī)模的迅速擴大,美國國債的可持續(xù)性遭遇越來越多的質疑,而且流動性風險事件爆發(fā)的概率越來越高。
美國對沖基金大佬達利歐的最新警告引發(fā)市場震動:“如果美國政府不立刻削減赤字,3年內(nèi)必爆債務危機。”這一預言背后是美債持有結構的深刻變化——傳統(tǒng)機構投資者(外國央行、美國本土銀行、美聯(lián)儲)集體撤退,而風險承受力更弱的高風險“游資”正在接盤。
這種持有者結構的變化,顯示不同市場主體對美元資產(chǎn)的不同態(tài)度。主要以對沖基金為主的私人資本追逐美債高收益率和套利機會,特別是2022年美聯(lián)儲縮表以來,美國對沖基金(尤其是多策略平臺基金)成為美債最大的邊際買家,而主權基金則傾向于規(guī)避風險,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債比例已從2015年峰值43%降至2024年的27%。
4月8日,美國3年期國債拍賣結果出爐,結果不理想,作為衡量美國國內(nèi)需求的指標,美國境內(nèi)投資者獲配比例為6%出頭,是歷史最低紀錄之一。這顯示,作為過去市場增量的私人資本,在“股債匯三殺”的風險里,推升了美債流動性危機,暴露了美元信用體系的結構性脆弱。
美債遭遇史詩級拋售后的美國政府表態(tài),突出了當前政策的不確定性,這對美元信用是一個沉重打擊,市場也勢必重新對美元信用計價。甚至有市場觀點認為,繼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以來的歷史轉折點或在不遠的將來。
因為一旦美元霸權坍塌,美國后續(xù)的財政負擔可能進一步加重,過往通過美元潮汐周期性“收割”全球資本的歷史也將一去不復返。美國經(jīng)濟如果深陷“債務泥潭”難以自拔,美債就可能會變成有毒債券。